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学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提升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能力与水平,深度融入供销社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22〕65号)及上级工作安排,全面参与新一轮部省共建职业教育试点和省市共建职教示范区“升级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办学质量提质行动,以“工作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统一思想,提振师生精神气,深入开展“大学习、大查摆、大讨论、大提升”工作,对标对表“双高校”和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专业(群)发展水平考核指标体系,细化目标,明确任务,狠抓质量工程,狠抓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学院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
1.强化政治力抓理论武装。旗帜鲜明讲政治,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制度,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2.强化组织力抓党建。深入贯彻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认真落实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坚决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积极稳步推进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提升年”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统筹实施“一总支一品牌”建设,推进系党总支功能发挥和品牌创建工作。持续组织开展“党员进党校”,建设3个校地共建党员教育基地。持续实施系党总支“校际结对共建”活动,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持续推进国家级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力争至少获得3项及以上省市级项目或表彰。按照规定流程做好学院党委换届、各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抓全面从严治党和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等,提升抓党建促履职能力。做好统战工作,抓好优秀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
3.强化监督力抓廉政。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学院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强化政治监督不动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及时发现、着力解决问题;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三不腐”,持续深化严的氛围;巩固深化上级审计、监督检查及校内自查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抓好党委书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组织开展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四风”树新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强化“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健全干部日常教育监督管理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4.强化影响力抓宣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新闻报道选题和统筹工作,加大国家级媒体宣传力度;推进校园媒体深度融合,构建校园媒体新格局,发挥好新媒体作用,为师生提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宣传产品。
二、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实施方案,抓好学院全环境育人,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完善“五育并举”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强化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6.加强和改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完善“十大育人体系”,从课程、文化、网络、服务等十个方面推动育人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持续推动落实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配备需求,组织开展素质能力比赛,强化素质能力提升;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工程,开展弘扬黄河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7.推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增加思政选修课供给,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立项省级思政类项目2项以上,力争获得省级思政课比赛奖励4项以上;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精品)课程立项申报,立项建设市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精品)课程4门。
8.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做好省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组织开展好学院春季田径运动会,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塑造培育学院体育特色项目;完善“一体两翼三驱动”的国防教育育人模式,发挥好退役军人社团作用,开展2023级新生军训,完成2023年征兵工作任务,推动国防教育走深走实;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通过劳动提升心性、升华品格、体现价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计划,完善“一四五”心理育人模式,组织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科学监测管理,培养师生健康心态;加强美育工作, 开展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绘画、音乐摄影等美育活动,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扎实推进职教高地“升级版”建设
9.紧密对接产业、行业加强专业建设。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紧密对接现代金融、文旅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高效农业等省市重点发展产业,抢抓供销社系统在县域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方面打造农村商品流通“国家队”的机会机遇,开展专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增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高质量建设好两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1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第二批专业发展水平考核A档专业2个,C档以下专业占比低于50%;积极申报职教本科专业。
10.全面提升师生技能大赛水平。进一步完善竞赛机制,扩大校赛覆盖面,学生技能大赛做到有赛项的专业,学生全覆盖,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做到青年教师全覆盖,培育优势大赛项目、优秀选手参加省赛、国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升育人水平。力争获得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励3项以上,一等奖1项以上;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赛一等奖3项以上、国赛一等奖1项,争取大赛承办权;获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积极推荐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
11.持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创新实践,不断完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普及项目、情景及模块化教学,开展项目化课程认定,夯实课堂主阵地,遴选培育“课堂革命”案例;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开发职教高考题库3个以上;加快在线精品课程建设进度,立项建设省级在线精品课程7门;做好现有省级教改项目结题和开题,再立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组织做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申报、考试工作,1+X证书获取率提升至90%以上,证书获取人数达到1500人,惠及更多学生。遴选申报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完善学分制管理,通过项目化运作,推进学分制改革深入实施。
12.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修订学院教材管理制度,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使用及评价机制;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等项目为依托,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专业课教材12部以上。
1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有课程实现网络教学平台建课全覆盖,完善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由院级、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及网络化课程(购买使用)组成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覆盖率。
14.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一体化育人成效,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立项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1个;加强蓝海酒店服务产业学院、现代流通产业学院、元宇宙技术服务产业学院建设,力争建成市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联合市域内企业新建产业学院1-2个;规范现有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申报新项目2个。牵头建设现代金融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参与潍坊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等市级产教联合体建设,主动对接具备条件的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评价标准,推行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力争建成现场工程师学院1个、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个。
15.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强化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建成市级技术转化创新平台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力争立项省级以上课题5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院重大项目建设,发展难题,组织开展特色化院级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横向技术服务项到款额达120万元以上、各类培训等社会服务到款额达380万元以上。
16.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实施开放办学赋能发展行动,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突破办学资源约束,争取开放办学最大增量;积极融入山东省供销社“五大发展”,搭建教师顶岗实践平台,找准服务行业切入点、把准着力点、聚焦突破点,快速行动,主动作为,在服务行业中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成境外培训基地(中心)1个;规范现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申报新项目1个。
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
17.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力争年内聘用首席技师、技术能手、产业教授、技能大师30人以上,新增兼职教师30人以上;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职教本科专业申报,持续做好博士引育工作;聚焦专业领域方向组建“专业带头人+核心成员+骨千成员”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立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
18.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推进干部梯队建设;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19.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教师师德考核和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完善学院教师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将企业实践经历和效果认定、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兼职教师的管理“三权”下放到系;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好“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五、夯实学院改革发展基础保障
20.实施规范办学提升行动。落实规范办学实施方案,规范学生实习实训,组织校风学风专项整治计划,做好各类经费使用和内部收支情况审计工作,驰而不息抓好规范办学。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评价、教师评价、科研与社会服务评价、学生评价、招生就业评价、用人评价等评价“指挥棒”作用,稳步推进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高。
21.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学院法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加强法治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实施学院总法律顾问制度;提升校园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组织开展节水型高校创建工作;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物联网等智慧教育硬件建设,优化升级学院OA办公系统,做好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
22.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部门及个人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以知识、技术、成果等作为重要指标的绩效分配动态调整机制。
23.提升财务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推进财务治理和财务风险排查整治发现问题整改,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好项目库建设。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做好2023年度政府采购工作;严把图书质量,采购纸质图书3.4万册。
六、坚决维护学院安全稳定
24.切实抓好学院疫情防控。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认真落实《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及操作指南,加强医务室、健康驿站建设,强化防疫物资和医疗用品保障,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健康
25.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健全舆情分析研判预防预警体系,加强与地方公安、网信等部门联动,妥善应对处置各类舆情。
26.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实施细则》,加强校园安全基础建设,深化警务室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技防、物防、人防水平。常态化开展消防、实训室、食品卫生、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安全风险排查整治,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学生非正常死亡防范工作,加强重点群体关心关爱,切实守护好学生生命安全。
七、抓紧抓实招生就业和双创工作
27.招生就业稳数量提质量。实现山东省内夏季统考初次投档上线率98%以上,省内普通类专业年度招生计划力争100%完成率(不含校企合作、中外合作专业);实现年终总体就业率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网上签约、合同签约率大幅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85%以上。
28.巩固提升双创教育实效。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加大毕业生创业指导力度,“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数量20项以上,省赛金奖4项以上,争取实现国赛项目数量和质量新突破。
八、加强群团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29.加强工会共青团建设工作。完善基层工会组织,完成工会换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深化共青团改革,举办“青马工程”和团支部书记培训班,提高团员发展质量,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做好“三下乡”“返家乡”“青鸟计划”的组织发动总结表彰工作。
30.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诚·正”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